当前位置:主页 > 临安在线 > 正文

一片茶叶的讲述——茶具艺术在茶界的变革

发布时间:2017-08-18

关键词: 中国, 茶具, 器具, 饮茶, 瓷器, ┊阅读:次┊

本报5月17日刊出《茶魂与文化的碰撞》,介绍了华夏文化圈范畴内的茶道。

你了解茶艺术吗?

茶艺术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发生变革,你想听一听吗?

那就讲讲器具这一艺术在茶界中的变化吧!

茶叶家族经历沧海桑田走到今天,历经考验,变化巨大,饮茶器具也同样伴随着他们一起改变。本期我们来讲一讲中国的茶具变迁史。

专门用于品饮的器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也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早在汉代就有了“茶具”的意思。其实茶具的发展史和中国陶瓷发展史可谓共生共荣,有时往往合二为一,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新石器陶土茶具

商代青铜茶具

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陶土器具,当时便是用这种器具品饮茶,最初为粗糙的土陶,逐渐演变为比较坚实的硬陶,再发展为表面敷釉的釉陶。商周时期出现几何印纹硬陶,正是用来品饮茶的器具,在当时还没有茶具的说法。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你们的先人便是用青铜制成的器皿盛装茶叶。

东汉青瓷茶具

隋唐金银茶具

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烧制的陶土器具用来品饮茶,同时,西汉时,王褒所著的《僮约》一书中的“烹茶尽具”一说,就是中国最早提到的“茶具”的一条史料。东汉时,浙江已经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来作为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瓷器开始飞跃发展,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自秦汉至六朝,我作为饮料已经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其他饮具中分离出来,茶具的质地也越来越精致,出现了金银器具,到了隋唐,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同时,中国瓷器生产也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

唐代茶壶

唐代白瓷茶具

唐以来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主要有茶壶、茶盏(杯)、茶碗。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将我碾成细末,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饮煎煮被称为芼茶。随着这种饮茶方式的普及,与煮茶相关的茶具蓬勃发展。陆羽在《茶经》中专门有“二之具”一章,讲到了15种采、制茶的工具,在“四之器”里面讲到了包括“都篮”在内的25种煮茶时的工具,并专门制作了煮茶用的风炉,以铜铁铸之,三足鼎立。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的时候注水,人称“注子”,意思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茶盏是一种敞口有圈足的盛水器皿,茶碗似比茶盏稍大,但又不同于今天的饭碗,白居易在《闲眼诗》中说:“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文人墨客们以碗饮茶,以茗洗肠的清趣,从侧面反映古代文人与饮茶结下的不解之缘。此时的瓷器制品也有前足的进步,时人评价说:“圆、滑、轻、薄。”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名扬天下,陆羽以银、雪赞比。故皮日休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邢客指的是北方邢窑制造工,而“越人”则多指浙江东部地区之人。越人造的瓷器形如圆月,轻如浮云,因此还有“金陵碗,越瓷器”的美誉。直至晚唐,黑瓷茶具也出现了。

宋代茶盏

宋代铜瓷

到了宋代,有了煮水用瓶的说法,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一个很好例证。宋人行点茶法,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这时的黒釉茶盏可谓是风靡全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使用,我市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天目窑”遗址当时也烧造黑釉茶盏。宋代制瓷工艺独具风格,名窑辈出。北宋政和年间,京都官府设“官窑”,南宋尊北宋法,置窑于修内司,名“内窑”。内窑瓷器人称“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宋大观年间,景德镇陶器色变如丹砂,亦上贡所需。朝廷贡瓷要求“端正合制,莹无瑕疵,色泽如一”。宋朝廷还命汝州造“青窑器”,用玛瑙细末为釉,色泽洁莹。当时,只有贡御宫廷后剩余的青窑器方可出卖,世尤难得。史料说当时的茶盏、茶罂价格昂贵到了“卖给富室,价与金玉”。官窑外,宋代也有不少民窑,如乌泥窑、余杭窑等生产的瓷器也都精美可观,不让同类。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的青瓷茶具,已到鼎盛,远销各地。唐宋时期,社会兴起使用铜瓷,不重金玉的风气,铜瓷茶具价格适宜,煮水性能好,陶瓷茶具盛装我尤能保持香气,价廉物美,何乐而不为。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反映了唐宋以来人们文化观、价值观的变化,更反映出中国人在将日常生活艺术化的过程中,其清晰的价值取向,茶具和我共有的“精行俭德”的品质。紫砂器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

元代白釉茶具

元代时,著名的茶炉有“姜铸茶垆”。此时,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其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颇具艺术欣赏价值,使用最为普遍。元代中后期,江西景德镇成为中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其青白二色的鲜明对比,尤合中国文人的清流格调,极具象征意义。因此,青花茶具的审美突破民间意趣,进入中国国画高峰文人画领域。元画家王冕《吹箫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之句。

明代饕鬄铜垆

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品饮茶的方式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的味道变质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时至明代,社会也普遍使用“铜茶垆”,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鬄铜炉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鬄”纹在中国铜铁器物中是一种讲究的雕刻装饰,由此可见,明代茶炉重在仿古。这个时期以散茶类型的茶冲泡为主,茶具多在盛茶汤的器皿上下工夫。瀹茶煮水的汤瓶样式品种多了起来,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形状多为竹筒形。这种竹筒状汤瓶有两大好处,一是不漏水,二是便于点注。明代文人品我越来越精,对泡我、观我的颜色、酌盏、烫壶越发讲究,茶具也要求改革创新。茶壶看中紫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长物志》中记录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盏,说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明世宗则喜用坛形茶盏,时称“坛盏”。这时,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他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此时,创建了紫砂茶具。晚明文震亨书成于崇祯七年的《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说的是砂壶泡我不吸我的香气,我的颜色不会受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

清代青花瓷茶具

清代紫砂茶具

清代茶业兴盛时,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此时,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玻璃类饮茶器具。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而黑瓷茶具在此刻已日渐衰微。清代宜兴紫砂壶壶形和装饰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在国内外均受欢迎,当时中国闽南、潮州易贷煮泡功夫茶使用的小茶壶,几乎全为宜兴紫砂器具。

古锡瓶茶罐

玻璃茶具

近、当代紫砂大家中有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人,他们的作品今天都被视为国宝。直到今天,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等这类饮茶器具,但在民间的茶风俗活动中,茶碗也是经常被使用的器具,彩色茶具依旧是品茶的人的心爱之物。茶具主要还是以瓷器为主,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茶具依然象征着品茗茶具的最高水准。时至今日,你们仍然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的古锡瓶茶罐,有六角形、葫芦形和扁葫芦以及封装徽州茶的方形锡罐等等。大家都知道,玻璃就是一种较为透明的固体物质,现代人喝茶,多用玻璃杯,故玻璃茶具盛为流行。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

讲了这么多,正如当代作家王小波所说:在器物的背后,是人的方法和技能;在方法和技能背后,是人对自然的了解;在人对自然了解的背后,是人类了解现在、过去与未来的万丈雄心。这也是我为你们讲述的意义所在,经历过沧桑变化,我也发现自己对你们大有益处,极具养生保健的功效。

听到这里,你了解历史长河中茶艺术的变化了吗?

想知道茶叶所具有的养生保健功效吗?

下期将推出子篇(四): 休闲养生篇——一片茶叶的作用。

本版文图由临安市茶文化研究会提供

友情链接:
  • 濮阳资讯
  • 湖北新闻网
  • 传奇世界私服
  • 热血传奇装备补丁
  • 传世sf
  • 新开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