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在线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李梅:建议促进戏曲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 统筹规划打造戏曲文旅小镇

发布时间:2021-06-20

关键词: 旅游, 文化, 戏曲, 文化旅游, ┊阅读:次┊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戏曲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开发戏曲演艺项目,统筹规划打造戏曲文旅小镇,以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戏曲传承着活态民族文化基因,可促进优质戏曲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

  李梅委员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传承着活态的民族文化基因,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依赖,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但是,目前戏曲旅游还没能有效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能,戏曲旅游项目仅作为众多民俗表演的组成部分,视野窄小、规模不大、档次不高等,都极大地阻碍了戏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戏曲与旅游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化解近年来各地文化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严重“同质化”不良倾向,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文旅产业价值与内涵,促进优质戏曲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积极转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地方戏曲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个性的集中体现。以陕西为例,即便都在陕西,关中、陕南、陕北的戏曲艺术形成也都各具特色。戏曲文化旅游正是借助有明显地域标识,凸显当地人文风情的艺术形式,为避免文化旅游的同质化提供了条件。”

  “陕西地方戏作为陕西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有热耳酸心的秦腔、细腻委婉的眉户、悦耳悠扬的碗碗腔,也有高亢舒展的横山道情、激越高昂的陕北说书、绵延清新的镇安渔鼓、热烈奔放的韩城秧歌、一咏三叹富平阿宫腔,梦幻质朴的安康汉调二黄皮影戏,风趣幽默的商南花灯等。这些优秀的剧种演绎出了无数精彩、经典的陕西故事,成为秦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繁荣戏曲文化旅游,让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友人能在陕西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时代气魄,在游客中形成深层的影响力和传播源。这不仅是文旅融合的创新硕果,而且是民族文化、三秦文化活态传承的积极方式。”

  李梅委员介绍,西安临潼作为陕西乃至全国旅游景区的典型代表,在文旅融合上不断寻求突破,让临潼的旅游产业“火”了起来。仅就《长恨歌》而言,每年4月至10月在华清宫景区每晚上演1-2场,2019年该剧演出359场,接待游客77.9万人次,演出收入17670万元,纳税2685.58万元。可见,开发旅游文化演艺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促进优质戏曲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积极转化中起到积极作用。

  建议因地制宜地开发戏曲演艺项目,讲好地域故事

  李梅委员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开发戏曲演艺项目,统筹规划打造戏曲文旅小镇,以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建议国家在戏曲文化旅游产业上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给予政策、制度、资金方面的保障。各地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税收、创作、演出场所、演出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和扶持,比如划拨专项资金,建设戏曲旅游项目,补贴戏曲旅游演出成本等。

  建议在实施旅游+文化的过程中,政府搭台、剧团与企业“唱戏”,因地制宜地开发戏曲演艺项目,讲好地域故事。因地制宜打造精品文化演艺项目,统筹规划戏曲文化旅游线路,面向境内外游客,打造陕西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经典优秀戏曲作品深受民众喜爱,是讲述‘陕西故事’的一种极好方式,如若能在旅游景点长期演出,必将对扩大陕西文化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

  建议在依托历史遗存等旅游资源打造戏曲演艺项目基础上,不仅要积极开发戏曲文化旅游的“周边产品”,还要统筹规划打造具有旅游功能的创意文化小镇和自身能够实现观赏游览、娱乐休闲功能的戏曲文化产小镇。比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拟打造的临潼“梨园小镇”,除开发戏曲文旅演艺项目外,还将积极发挥现代技术和科创优势,根据不同年龄段游客的消费与审美需求,在梨园小镇打造VR视域下戏曲体验馆,让游客不仅能够与剧中人物对话,而且能够参与演出;建设戏曲影视基地、戏曲数码产品的制作基地,在为戏曲艺术生产服务的同时,让游客走近戏曲生产,更加深入了解剧目创作过程;还将进行戏曲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吸引更多年轻人。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与城市认同感,让戏曲旅游成为了解当地文化的一个特色窗口,让年轻人真正深入了解戏曲,主动参与戏曲进而自觉弘扬和传承戏曲,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所在城市形象,满足当地市民的文化归属感,不仅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也可以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新地标。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来源:-华商报
友情链接:
  • 濮阳资讯
  • 湖北新闻网